故事

死亡與重生之地

在基紀伊山区死一回

從伊勢搭乘電車沿著海岸南下,山脈逼近大海,平地極少,我們知道已漸漸進入「熊野」──神佛居住的山區了。位於紀伊山區的南部,充滿信仰的熊野在神話的時代即廣為人知。根據古老文獻的記載,熊野被認為是「死」的世界。而在最古早的例子裡,創造了國家的女神伊邪那美命在生下火神時被燒死。而埋葬其遺體的地方就是熊野。再者,據說始天皇神武天皇為了尋找治國之地而進入熊野時,因沾染上熊野諸神的毒氣而在此昏睡。之後因天照大御神的幫助而甦醒時,喃喃自語道

「我為何睡了麼久?」

神武天皇曾一度在此死亡,又因神的加護而重生。
在中世紀的故事『小栗判官』裡,名為小栗的男人被毒殺而下地獄,卻因冥王的幫助而在人間復活。但只剩皮包骨的男人無法動彈,不忍見其貌的人將他送至熊野,浸泡於「湯之峰之壺湯」中,使其重生。熊野也是一個可死而復生之地。

位於紀伊山區深處的熊野,可以說就像讓人感覺回到母胎的懷抱中。在日本,有稱為修驗道的信仰,是深入山中訓練身心,在大自然中尋找出神佛,獲得超自然的力量。在山中竭盡精力的修驗者們被當作死過一次,而在修行結束後才又獲得重生。這些修行大多在熊野進行。也就是說進入熊野不是為了死亡,而是為了重生與重新生活才進入的聖域。
當佛教的思想進入了這個重生之地,熊野也成為佛陀居住的「淨土」。這讓修行者以外的人們也開始前往熊野。

宛如螞蟻行列的「熊野參拜」

約在1000年前的日本,大家認為已經到了佛教教義消失的「末法之世」,而此時也是武士們掌握大權的動亂時期。於是對於生存這件事感到不安的人們紛紛啟程至熊野,尋求與佛陀相遇的機會。人們首先就目標前往熊野本宮大社。位於熊野腹地的大社,以這裡為終點建造了無數條艱辛的參道,人們氣喘吁吁地努力前進。他們相信參拜之旅越辛苦就越能得到保佑。
其中皇族與貴族們也經歷了重重障礙參拜數次,所以參道也逐漸得到完善的修繕。
與伊勢同樣,熊野也在江戶時代(1603-1867)興起了參拜風潮,參拜者宛如螞蟻的列隊般接踵而至,所以稱之為「螞蟻的熊野參拜」。不只是寺廟神社,參拜道也被認為是傳達信仰歷史的遺產,所以「紀伊山地的靈場與參拜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往熊野本宮大社的主要路線有沿著紀伊半島的西側海岸,經過田邊,從白濱進到熊野的紀伊路路線及由伊勢沿著東側海岸經過新宮沿著熊野川而上的伊勢路路線

從伊勢出發的路線雖然有馬越峠等難點,但會經過名為七里御濱之風光明媚的道路。這個長約22公里的平穩海灘不是沙灘,而是從熊野川上游運來的小石頭,海浪打在經過長時間磨光的圓形石子上彈奏出沙啦沙啦,清涼悅耳的聲音。

在七里御濱有將巨岩本身視為神體的花之窟神社。傳說因生了火神而死的伊邪那美命就埋葬在此,就算從海岸遠望也可感受到其威嚴。人們相信神靈會依附在巨石上,古人認為歷久不衰強而有力的身形是永遠的存在。在七里御濱還有其他的巨岩奇石,有宛如獅子面海咆哮的「日本人面獅身像」獅子岩,據說是鬼之居所的鬼城等,參拜者皆雙手合十對其朝拜。
沿著海岸抵達新宮,參拜完熊野速玉大社後,沿著熊野川入山,前往熊野本宮大社。熊野川被稱作「川之參拜道」,鈷藍色的河川蜿蜒流過白色砂礫的河床,俯瞰河川的山脈一望無際,巨大的石壁及白線般的瀑布,令人百看不厭。
最終出現的本宮大社林立著古老且神聖的神殿建築,許多朝拜者在此鬆一口氣,進行祈禱。在境內到處可見三腳烏鴉的圖像,稱做八咫烏,據說引導了在熊野登陸的神武天皇前往大和,自古以來作為指路神鳥深受喜愛。從大社步行約10分鐘的大齋原絕對值得一遊。其實在100年前左右這裡還是熊野本宮。但由於熊野川就在面前,大氾濫時大部分的神社建築被洪水沖走,所以才被遷移到現在的高台。

大齋原曾經位於河川廣大的沙洲上,為了到此參拜,所有人都必須脫下草鞋渡過支流的音無川。自然而然的就淨化了自身。現在則是大鳥居矗立在此,再往前走就是一片寂靜的森林。沒有本宮大社的喧囂熱鬧,而風吹過樹林的聲音就像是古代人們的祈禱聲。

在此重生

熊野的年間降雨量為3,000毫米,豐富的雨水孕育了此處豐饒的山林。因此山林裡到處可見瀑布,而以落差最大聞名的則是那智瀑布。這裡是熊野參拜不可或缺的另一個聖地。
沿著美麗的大門坂石板參道往上攀登時,瀑布的聲音逐漸迴盪,不久後即可在林間望見其壯麗的姿態。在以這座瀑布為神體的飛瀧神社境內往上望,轟聲中可見到宛如無數的白龍隨著水流而下。細微的飛沫濕潤了臉頰,讓人不由自主地驚嘆大自然的力量。原來,這就是神。
據說天氣晴朗的時候,在熊野海上乘船時就可見到那智瀑布。似乎是凝聚在紀伊山地的靈氣化成一條瀑布,朝著出口處的大海噴出。這裡也是許多跋涉山林的修驗者之目的地。他們會宛如清冽的瀑布般重生,再回歸到俗世。

熊野那智大社及那智山青岸渡寺都緊鄰於那智瀑布。這裡曾被當作修驗靈場來崇拜。相傳,是一位來自印度的裸形上人在那智瀑布的盆地發現如意輪觀音菩薩的金像,並將其供俸於此。
根據佛典『華嚴經』的記載,那智自古以來就是祭祀觀音菩薩的靈場。觀音菩薩居住的淨土被記載為「南海的補陀洛山」,實際的場所經過多方考察,在日本被認為是面向南邊大海的那智山。被稱作水之化身的觀音菩薩常被祭祀於水邊。著名的京都清水寺也將菩薩祭祀於清淨的音雨瀑布下。紀伊山地儲存的聖水滑落到的那智山,是觀音的淨土。而信徒們來這片土地尋求救贖。

從那智山青岸渡寺陡峭的參道可遠望熊野的海。山與山之間,有一點點的水,彷彿包裹在手掌裡獻出。也許是受到黑潮的影響,所以熊野的海看起來是黑色的。說到黑色,熊野市(神川町)的特產品黑石被稱為「那智黑石」,常常用來製造工藝品。八咫烏的黑,黑潮的黑,那智黑石的黑。當我們由子宮誕生時,也必須通過一條黑色的隧道。所以熊野的顏色是,黑色。

QUIZ

Q:在熊野那智大社,參拜者為了「重生」需要鑽過什麼呢?

SPOT

  • weibo

計畫一趟紀伊半島之旅吧